赏析 注释 译文

清平乐·离肠宛转

元好问 元好问〔金朝〕

离肠宛转,瘦觉妆痕浅。飞去飞来双语燕,消息知郎近远。
楼前小雨珊珊,海棠帘幕轻寒。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远方的人啊,我思念不已,愁绪萦绕,无心打扮,即便妆饰也难以掩盖日渐消瘦的容颜。那双宿双飞、呢喃细语的燕子啊,你们是否能传达我对我郎君行踪的远近消息?
楼前细雨如丝,连绵不绝,绣有海棠图案的帘幕内也透进丝丝春寒。杜鹃声声哀鸣,仿佛在诉说春光的逝去,远望树梢之外,环绕的是无数青翠的山峦。

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双调,八句,四十六字,上片四仄韵,下片三平韵。
离肠:离别的心情。
宛转:曲折,展转。
妆痕浅:既无心妆扮,妆痕也难掩瘦消面容。浅,即脂粉已褪色。
语燕:情语呢喃的燕子,一作“乳燕”。
消息知郎近远:“知郎近远消息”的倒装。
珊珊:本指玉佩声,这里形容风雨声。
海棠帘幕:绣有海棠花图案的帘幕。
杜宇:即杜鹃,相传为古蜀帝杜宇失国后精魂所化,在春夏之交,常彻夜不停啼鸣,其叫如说“不如归去”。▲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词人关心国家兴亡,关心百姓疾苦,在政治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此词大概是在金国被元人所逼得危在旦夕时所作,旨在借男女离情喻家国之感。

赏析

  此词以委婉细腻的笔触,描述女主人公的相思情,表现了她内心孤寂愁闷与期盼的复杂情感。上片前二句上句写她为离愁缠绕而焦灼缭乱的心态,下句写情郎远去后,她愁肠欲断,衣带渐宽,郎不归,无心思梳妆打扮,乃至颜色憔悴。接下二句写她登楼盼望音信,所见却是一对雏燕飞来飞去,呢喃娇啼,软语欢歌,自由嬉戏,这更触动女主人的孤苦心灵,更添孤独寂寞之情。下片写时当暮春,细雨潺潺,轻寒似秋,身处其境,倍觉凄凉满怀。其中,“小雨珊珊”和“帘幕轻寒”刻画了主人公心理的独特感受,映照出她心头郁积而难以排遣的孤单和离愁,景随情迁,雨声和帘幕本来的声响和色彩,在主人公的心理上都改变了原来的质态,加重了主人公的愁苦。末二句杜鹃声中春去,春光不再,行人未归;收尾凭窗远望,“树头无数青山”,正所谓“行人更在青山外”。

  这首词在艺术上有三大特色。

  首先是观察点的选择运用。词的开头两句,交代抒情主人公的身份,点明相思题旨。读者可以看到孤独寂寞的女主人公,慵倦无聊,形容憔悴。接着下的描写,全以女主人公为观察点,用电影术语说就是“主观镜头”。下片由室内转向室外,隔着帘幕,看到珊珊的小雨,细细的雨丝,织成一片迷惘的愁绪。绣有海棠花图案的帘幕随风飘动。远处传来杜鹃的啼叫,循声望去,不见郎踪,只有平林外的一抹青山,笼罩在茫茫烟雨之中。这种主观的观察点,如同一根潜隐的情丝,把一个个意象连成一体,读者次第读来,会不自觉地移就主人公,更直接而深切地感受到主人公那孤独冷清的心理氛围。

  其次是即景传情。这首词除开头一句外,几乎全是写景。然而由于主观镜头的运用,以“我”观物,故景物皆着女主人公之情绪色彩。暮春微雨,孤独庭院,是婉约词的典型意境。一个年轻的女子,独处闺房,其心情是可想而知的。那成双的燕子飞来飞去,更衬托出她的孤独与凄凉。杜鹃是历来词人倾注情感最多的一种生灵,因为关于它有那美丽伤感的传说,因为它那悲切的啼叫,也因为它总是在花事凋零的暮春时节出现。词人利用这些积淀着特定情感的审美意象,使相思之情,见于言外。末尾两句使用了骈句,使词更为传神。

  最后是文心的细腻,这和所要表现的细腻的情思是相应的。女主人公因相思而消瘦,容光顿减,铅华盖不住黯然之色,故曰:“瘦觉妆痕浅。”听燕子呢喃而想问讯郎君行踪,正足以见出女子的一片痴情。结尾的“树头无数青山”一句,显然是楼上远眺之景。词人对空间的准确把握使读者如临其境,增强了全词的真切感。▲

简析

  这首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在情郎远去后愁肠欲断至颜色憔悴,登楼盼望音信却更觉孤寂;下片写暮春时细雨潺潺而主人公在杜鹃声中凭窗远望的景象。全词情景交融,流畅柔婉,语言清丽,韵味隽永。全词先抒情,后写景,抒情则情中有景,写景则景中有情,通篇情景交融,流畅柔婉,语言清丽,韵味隽永。

元好问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猜您喜欢

沁园春·快阁春边

佚名佚名 〔宋代〕

快阁春边,倚阑干外,东西晚晴。有银潢公子,摩挲石刻,金华仙伯,主掌鸥盟。陶柳清新,潘花红嫩,早有丰年笑语声。还知道,是街头父老,竞说升平。怪来昨夜长庚。与一道澄江月共明。但寿烟起处,千山天远,寿杯满後,千尺泉清。兴庆宫中,长生殿里,早踏金鳌背上行。明年好,望紫云楼上,一点台星。

久雨坏墙园蔬尽压帐然成诗

刘基刘基 〔明代〕

晚岁逼豺狼,漂摇去乡土。囊橐罄留储,釜甑恒若窳。

开畦种蔬菜,拨借荷地主。晨兴率童稚,树艺躬伛偻。

瓠实正累离,茄花亦争吐。鱼肉方绝交,恃此当醢脯。

悲风吹江干,浩荡十日雨。幽泉涌阴窦,高墉坼脩堵。

苍蔓压泥沙,朱苞埋宿莽。凄凉紫芝英,乃与朝菌腐。

数奇值时危,一饱不敢取。天地有穷愁,每望贫家聚。

青苔满颓墙,日暮空倚柱。

残句:床头只有黄州印

王禹偁王禹偁 〔宋代〕

床头只有黄州印,监里看成白发翁。

亲旧问盗作诗四十韵以答之亦可备野史之录

王迈王迈 〔宋代〕

我来自京师,己丑之十月。道之建剑间,行行遇兵卒。

问之何为行,对言声哽咽。初只因临汀,盐商时出没。

县官事张皇,星夜闻帅钺。帅出乃捕兵,此曹辄猖獗。

加之江西寇,恃崄护巢穴。向来误杀降,贻祸今尤烈。

合党肆纷披,交锋争桀黠。聚落四百村,室庐遭毁爇。

转徙临昭阳,孤城危一发。帅方实归装,视此苦不切。

惟漕暨庾台,协心图扑灭。移文责十连,义激词语辣。

就檄刘权军,专城植铩𢧕。又有一老尉,贾勇抗鸱鹘。

赖此所居民,犹苟旦暮活。我闻此卒言,忧愤中肠热。

及归抵吾庐,保伍亦团结。或恐汀邵寇,馀烬尚分裂。

或疑鼠狗徒,乘间敢窃发。吾乡号乐国,目不见寸铁。

一闻钲鼓声,缩头畏如鳖。新岁或讹言,城居竟搬挈。

丁男肩欲赪,稚女足不袜。相顾莫为谋,去守将安决。

汝知诲盗谁,吾能为汝说。年来民贼多,田里困根括。

单丁火亦追,逃户租尽刷。猛虎政太苛,攘鸡手已滑。

剥床忍及肤,椎肌惨见血。吏肥富薰天,民贫怨刻骨。

及此皆幸灾,狺险何聒聒。古来盗贼兴,官吏去饕餮。

大者籍其家,小亦寘重罚。人心知是非,端可以理折。

民贼尽芟夷,虽赏之不窃。

戏简杨华父

方回方回 〔元代〕

落笔知学力,开口见心事。
吾尝持此说,以阅天下士。
杨侯老病躯,斗胆傲一世。
王公敢唾骂,圣贤自位置。
贫至典深衣,犹抱禹稷志。
立论无今人,作诗有古意。
半夜起醉歌,达旦不肯寐。
佯狂未为非,贾祸亦可畏。
筑屋五百间,誓言恢讲肄。
何如觅皂角,浣濯暑服腻。

听郑三弹双韵子歌

游九言游九言 〔宋代〕

寒窗积雪生虚明,玉壶风折层檐冰。
朱霞秀色妙公子,理弦灯下声亭亭。
游丝两两挂孤月,双声应手无留停。
月寒照户砌虫泣,云冻出浦边鸿征。
苍蝇扑纸窗欲透,蜾蠃穴桑儿未成。
琵琶宽详双韵切,含凄尽向弦中说。
酒酣疏绮杂娱嬉,谁道壮夫心更折。
一从敌骑下河南,学得声容难辨别。
鹧鸪金屋沸歌吹,鼠头宝陌行靴袜。
帕腰慢舞作弯弧,捉耳酹觞真折馘。
眼前犹听旧歌辞,凤韶岂独锵虞时。
罢弹三喟寝不熟,风定寒江静夜悲。

七和

刘克庄刘克庄 〔宋代〕

妙年文价重和随,不料东家产此奇。
谗者纷纷传有虎,词人往往让于罴。
探囊已足三年艾,补衮那无五色丝。
闻说卜邻王翰了,长卿安敢出偏师。

龄叟得稼山好语因赞之

陈著陈著 〔宋代〕

高怀不是爱山行,钟鼓楼高有宿盟。
今夜老禅联榻卧,定应说到有西成。

圆通师孙福长老请赞

释心月释心月 〔宋代〕

虚空寥寥,吾之体也。
万象纭纭,吾之用也。
青山白云,吾之宾朋也。
山色溪声,吾之言论也。
作是说者,画师之所不能幻也。
夫画师所不能幻者,吾亦不知吾之为谁也。
故强名之,曰石豀老冻畐也。

送刘坰登第赴调二首

项安世项安世 〔宋代〕

昔在中朝日,长怀只影伤。
逢人尽吴蜀,无伴说荆襄。
千古卿材地,多年世论忘。
因君到云路,江汉不凄凉。
© 2023 三哈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