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胡十八·刈麦有感

冯惟敏 冯惟敏〔明代〕

八十岁老庄家,几曾见今年麦!又无颗粒又无柴。三百日旱灾,二千里放开。偏俺这卧牛城,四下里忒毒害。

不甫能大开镰,闪的个嘴着地。陪了人工陪饭食,似这般忒痴,真个是罕希。急安排种豆儿,再着本还图利。

穿和吃不索愁,愁的是遭官棒。五月半间便开仓,里正哥过堂,花户每比粮。卖田宅无买的,典儿女陪不上。

往常时收麦年,麦罢了是一俭。今年无麦又无钱,哭哀哀告天,那答儿叫冤?但撞着里正哥,一万声可怜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其一
八十岁的老农民,何曾见过今年这样的麦子!不但没有颗粒,而且连麦秆也没有。旱灾闹了三百天,灾情蔓延二千里。特别是我这卧牛城一带,灾害尤其严重。

其二
好不容易才开镰刀收割,却弄得像嘴巴着地一样趴下了。请人帮忙不但赔了人工还赔了饭食,还这样痴心,实在是稀罕。赶紧安排在麦地里种豆子,希望有些收成。

其三
穿和吃倒不算太愁,最愁的是遭官儿们的棒打。五月中旬就开了仓,里长哥要过堂,按照户口册上的花户们,都要限期缴纳钱粮。穷人们卖田地住宅,没有人买;典去儿女,还是赔不上。

其四
往年到了收麦的时节,麦子收割完了也是没多少收成。而今年更是没有麦子也没有钱,哭着向上天哀告,到哪里诉说冤屈呢?刚好碰到里长哥,叫了一万声可怜可怜吧。

注释
北双调:宫调名。北曲常用宫调之一。
胡十八:曲牌名。北曲属双调。
庄家:农家,农民。
几曾:何曾,什么时候。
柴:柴草,此指麦秆。
“三百日”二句:写旱灾时间之久和地域之广。
卧牛城:本指北宋都城汴京,此借指临朐城。
忒(tuī)毒害:太厉害,太严重。忒,方言,太。
不甫能:才能够,好容易。
陪:通“赔”。
“五月”句:刚到五月中官府就开仓征收税粮。五月半,阴历五月中旬,这时小麦刚成熟。
里正:即里长,相当后来的地保。
“花户”句:户口簿上有名的人要限期交足钱粮。花户,登录户口时,户称花户。每,同们。比,案验,即查究催逼。
典:典卖,抵押。
俭:歉收。
那答儿:何处,哪里。▲

创作背景

  冯惟敏于隆庆六年(1572)辞职回到故乡临朐以后,接触到农村的现实,亲眼看到了农民身受的痛苦,写下了不少反映农村灾难的作品。万历元年(1573)山东发生大旱,粮食歉收,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作者满怀同情,在这年的夏天写下此曲了记录了这一凄惨的情景。

赏析

  此曲由四首小令组成,写旱灾之年,农民颗粒无收,还要遭受官府酷刑的惨状,揭露了社会的腐败,反映了农家的疾苦,流露出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全曲风格刚劲,语言本色,采用方言土语,虽质朴无华,却高度凝炼,是散曲中少有的现实主义佳作。

  《胡十八·刈麦有感》是由四支小令组成的重头曲,写出了因遭受严重旱灾而颗粒无收,加上官府的横征暴敛,农民“卖宅田”和“典儿女”的悲惨遭遇。

  第一支小令写旱情的严重和受灾地区的广阔,农民所种的麦子颗粒无收。曲中开始以一个八十岁的老农之口以质朴的语言道出:“几曾见今年麦!又无颗粒又无柴。”大灾之年,粮食柴火,一点也无,何等凄惨。接着道出“三百日旱灾,二千里放开”极言旱日之长及地域之广,最后两句“偏俺这卧牛城,四十里忒毒害”,饱含着老农无尽的辛酸、怨怼和无奈。第二支小令写农民劳作的辛苦。即使麦子收成不好也得收,还得请人帮忙,这样又赔了人工和饭食。农民为了能收一些糊口的粮食,麦地里麦子收割之后赶紧又种下豆子,可以说为了活下去,已经想尽了办法。这里深切地反映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第三支小令写了官府不顾人民死活,催逼灾民交税,逼得农民典儿卖女的悲惨境况。写里正之类的乡官却还在那里加紧催租,逼得人们卖田宅儿女。“穿和吃不索愁,愁的是遭官棒。”“穿和吃”并非真的“不索愁”,这样写,只是为了更突出“官棒”对农民的严重威胁。为什么农民们“愁的是遭官棒”,原来“五月半间便开仓,里正哥过堂”,也就是说,“花户每”要过“比粮”这一关。而“花户每”要过“比粮”关,想免遭“官棒”的酷刑,只有“卖田宅”或“典儿女”,别的无路可走。苦只苦“花户每”既无田宅可卖,即使忍痛典了儿女,也还是“陪不上”,最终难逃“遭官棒”的可悲命运。第四支小令写农民的哭诉,跟往年相比,今年更惨,有一年不如一年之意。这是一幅旱灾图,读者能够想象到饿得骨瘦如柴的农民站在里长前求情发愁的那种惨状,朴素、真实表现了社会的不合理:由于官僚地主的压迫勒索,人民已经无法生活下去。

  作者站在农民的立场,揭露了明代统治者横征暴敛的罪行,把天灾和人祸都展示出来了,充分表现了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是散曲中少有的现实主义之作。▲

冯惟敏

冯惟敏

(1511—1590)明山东临朐人,字汝行,号海浮。冯惟重弟。嘉靖十六年举人。官保定通判。能诗文,尤工乐府。所著杂剧《梁状元不伏老》盛行于时。有《山堂词稿》、《击节余音》。

猜您喜欢

山友辞 泥滑滑

王质王质 〔宋代〕

泥滑滑,泥滑滑,林雨林风交飒飒。苍皮翠荚啄鲜香,树外行人何时歇。

山有果,山有蔬,枫脂松胶香有馀。呜呼此友兮慰所须,野草山花满地铺。

證道歌 其二二六

释印肃释印肃 〔宋代〕

根境法中虚捏怪,见说是师便礼拜。汝从甚处到其间,且作街坊兼化菜。

田家苦

章甫章甫 〔宋代〕

何处行商因问路,歇肩听说田家苦。
今年麦熟胜去年,贱价还人如粪土。
五月将次尽,早秧都未移。
雨师懒病藏不出,家家灼火钻乌龟。
前朝夏至还上庙,着衫奠酒乞杯珓。
许我曾为五日期,待得秋成敢忘报。
阴阳水旱由天工,忧雨忧风愁杀侬。
农商苦乐元不同,淮南不熟贩江东。

桂隐纪咏·殊胜轩

张镃张镃 〔宋代〕

杜老诗中佛,能言竹有香。
欲知殊胜处,说著早清凉。

蔡宣教请赞

释宗杲释宗杲 〔宋代〕

手里指东画西,口中胡说乱道。
一生惯打葛藤,天真不属做造。
有个蔡正卿。时时来著到。
水流湿,火就燥,
马面团圞随人所好。

读杜子美集

姜特立姜特立 〔宋代〕

巴蜀劳重往,荆湘无定居。
宦情常造次,行橐屡空虚。
宫阙烟尘外,江村盗贼余。
弟兄踪迹断,妻子信音疎。
生理那堪说,穷愁自扫除。
千篇比金玉,万卷是菑畲。
轩轾齐梁后,凭陵汉魏初。
严公俄旅亲,岳土亦烟墟。
一切惟漂泊,平生可叹嘘。
高名天所靳,此理复何如。

二十七日复雪用东坡聚星堂雪韵禁物体作诗约诸友同赋

赵蕃赵蕃 〔宋代〕

温风忽来振柯叶,翻覆手间重变雪。天公作事岂容料,坐使南人惊旷绝。

朝来送客到江浒,冻骨凛凛吹欲折。归来席户已迷漫,芋火拨残灰没灭。

眼中所历要摹写,拙笔难书非被掣。叩门好事忽有饷,一盏径能生脸缬。

昌黎咏雪故雄健,取喻未免收琐屑。争如欧苏两仙伯,一白解遮群丑瞥。

我今困客乃自困,韩非说难竟死说。戏诗还与作官同,大错知合几州铁。

乙未和孟天炜都司见寄五首 其五

顾瑛顾瑛 〔元代〕

闻道君王自早参,每虚前席问江南。何人医手如秦缓,有客能棋似李憨。

偈颂一百零二首

释绍昙释绍昙 〔宋代〕

生平说大脱空,今受活地狱报。
一片无骨舌头,数日和根烂了。

题赤壁图

吴宽吴宽 〔明代〕

江流东绕千尺堤,山鹘上结危巢栖。
游人夜半放舟过,举酒试说曹征西。
征西当年下江浒,八十万军尽貔虎。
眼中见惯刘琮徒,吴蜀区区何足数。
舳舻相衔千里连,气吞孙刘欲冲天。
岂知策士已旁笑,笑彼远来非万全。
长江之险人能共,不独阿瞒兵可弄。
东吴会猎尺书驰,权也难将首亲送。
帐底拔刀军令行,如此奸雄安足惊。
周瑜早已借前箸,黄盖何曾论五兵。
五兵争如一炬火,北军败走南军坐。
纷纷燥荻与枯柴,乘取便风才卜舸。
波涛起立半天红,强橹灰飞一夕空。
平生亲手注《孙子》,未信水军能火攻。
谁云此行才足耻,更闻裹疮归淯水。
玄武池头计已疏,铜爵高台坟上起。
当今四海为一家,三国争雄真可嗟。
尚想纶巾巡垒堞,犹将折戟洗泥沙。
武昌夏口东西路,画史分明入毫素。
空余赤壁付游人,赢得坡仙作词赋。
© 2023 三哈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