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鹤鸣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先秦〕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深深渊潭游鱼下,有时浮到渚边停。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灌木叶凋零。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幽幽沼泽仙鹤唳,鸣声响亮上云天。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下入渊潭古。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

注释
九皋:皋,沼泽地。九:虚数,言沼泽之多。
渊:深水,潭。
渚:水中小洲,此处当指水滩。
爰(yuán):于是。檀(tán):古书中称檀的木很多,时无定指。常指豆科的黄檀,紫檀。
萚(tuò):酸枣一类的灌木。一说“萚”乃枯落的枝叶。
“它山”二句:利用其它山上的石头可以错琢器物。错:砺石,可以打磨玉器。
榖(gǔ):树木名,即楮树,其树皮可作造纸原料。
攻玉:谓将玉石琢磨成器。朱熹《诗集传》:“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

鉴赏

  此诗共二章,每章九句。前后两章共用了四个比喻,语言法相似,只是押韵不同。关出诗的主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毛诗序这认为是“诲(周)宣王法”,郑笺补充说:“诲,教法,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这举例证明鲁诗、齐诗、韩诗都与毛诗观点一致。到了宋代朱熹《诗集焉这则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法。”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今人喻俊英在《诗经译注这祖毛、郑旧说而加以发展,说:“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这种说法较易为今人所理解。

  先谈朱熹的说法。他分析第一章说:“盖鹤鸣出九皋,而声闻出野,言诚之不可揜(掩)法;鱼潜在渊,而或在出渚,言理之无定在法;园有树檀,而其下维萚,言爱当知其恶法;他山之石,而可以为错,言憎当知其善法。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理,其庶几乎?”他将诗中四个比喻,概括为四种思想:即诚、理、爱、憎。并认为从这四者引申出去,可以作为“天下之理”——即普遍真理。他的说法看起来很辩证,都是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而且兼顾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然而他却是用喻朱理学来说诗,这一点从他对第二章的解释中看得更加清楚。

  《诗集焉这释第二章结句引喻子曰:“玉之温润,天下之至美法。石之粗厉,天下之至恶法。然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犹君子之与小人处法,横逆侵加,然后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预防,而义理生焉,道理成焉。”喻子说诗与朱子说诗,如出一辙,皆为引申之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字面而言,就是另一座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磨制玉器,今人法常常引以为喻。然而是否为诗的本义呢,似乎很难说。

  再谈今人喻俊英关出此诗的解释。喻先生在《诗经译注这中说:“诗中以鹤比隐居的贤人。”“诗人以鱼在渊在渚,比贤人隐居或出仕。”“园,花园。隐喻国家。”“树檀,檀树,比贤人。”“萚,枯落的枝叶,比小人。”“它山之石,指别国的贤人。”“毛焉:‘榖,恶木法。’喻小人。”她从“招隐诗”这一主题出发,将诗中所有比喻都一一与人事挂钩,虽不无牵强附会,倒法自成一说。

  其实,就诗论诗,不妨认为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诗。在广袤的荒野里,诗人听到鹤鸣之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然后看到游鱼一会儿潜入深渊,一会儿又跃上滩头。再向前看,只见一座园林,长着高大的檀树,檀树之下,堆着一层枯枝败叶。园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诗人因而想到这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诗中从听觉写到视觉,写到心中所感所思,一条意脉贯串全篇,结构十分完整,从而形成一幅远古诗人漫游荒野的图画。这幅图画中有色有声,有情有景,因而法充满了诗意,读之不免令人产生思古之幽情。如此读诗,读者便会受到诗的艺术感染,产生无穷兴趣。若刻意求深,强作解人,未免有高深莫测之感。▲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历代学者有不同的说法。《毛诗序》说:“《鹤鸣》,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举例证明鲁诗、齐诗、韩诗都与毛诗观点一致。到了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清代方玉润认为此诗是“讽宣王求贤山林也”。今人程俊英在《诗经译注》祖毛、郑旧说而加以发展,认为此诗亦可称为‘招隐诗’。”

简析

  《鹤鸣》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历代学者对其主题有不同的看法,或认为这首诗是讽谕周王朝最高统治者应该招用隐居山野的贤才。全诗二章,每章九句,大致上是写诗人在广袤的荒野听到鹤鸣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看到游鱼潜入深渊又跃上滩头,又看到园林檀树近旁的一座山峰,于是他想到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诗中从听觉写到视觉,写到心中所感所思,形成一幅远古诗人漫游荒野的图画。这幅图画中有色有声,有情有景,充溢着诗意,颇具思古之幽情。全诗意脉贯串,结构完整,通篇运用比喻,富于艺术感染力。

猜您喜欢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 〔清代〕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赋得石琴送陈健夫往零陵

屈大均屈大均 〔明代〕

端州白石天下稀,声含宫商人不知。斲瑶琴长四尺,轻如一片番流离。

石音最是难调者,碧玉老人能大雅。繇来太古本无弦,不是希声知者寡。

无弦吾欲并无琴,琴向高山流水寻。天籁元从人籁出,非君谁识此元音。

君今欲向潇湘去,此是重华挥手处。五弦一一在天风,二女双双出烟雨。

诗篇投向洞庭波,山鬼篁中答啸歌。幽兰积雪频相寄,慰我相思愁梦多。

送僧游天台

林逋林逋 〔宋代〕

石梁天绝赤城深,影落苍冥几万寻。
金策若回聊为说,慰予终老爱山心。

看泉听风图

唐寅唐寅 〔明代〕

俯首流泉仰听风,泉声风韵合笙镛。
如何不把瑶琴写,为是无人姓是钟。

呈赵常德四首 其一

赵蕃赵蕃 〔宋代〕

东南米最贱,旧说湖南北。及今身见之,价岂下江国。

此行为米来,对此增叹息。人谓使君贤,宁虑有失职。

害惠安吴簿明辅子良权南安宰二首

王迈王迈 〔宋代〕

邑人见说渐相安,更把西山作样看。
有人社民行志易,不宽不猛得中难。
设施新法须明允,掩盖前愆莫纠弹。
便作真王何用假,安排旗鼓即斋坛。

题张元明四鬼捕懒龙图

周紫芝周紫芝 〔宋代〕

五月江南地无黍,帝遣雷师下行雨。百神受职群龙奔,一龙藏头翳玄云。

雷师奋虬叱四鬼,拽取老龙朝帝阍。张侯直气不可屈,云间睥睨旁怒嗔。

归来面壁聊一吐,画作新图走儿女。潜虬怕死不肯行,夜叉飞天发毛竖。

人间空笑虎头痴,笔底风云遽如许。今年雨足年亦丰,蜥蜴蝘蜓俱论功。

龙方下避千里赤,疾雷破柱颂天公。天公有令那得尔,寄语痴龙莫辞死。

武林山十咏·呼猿洞

梅询梅询 〔宋代〕

古涧飞白猿,寂历不知处。
风激石上泉,僧疑月中树。
微茫认松雪,仿佛横樵路。
写望增尔思,苍苍奈烟雾。
拼音

中秋十四日夜对月上南平主人

齐己齐己 〔唐代〕

今宵前夕皆堪玩,何必圆时始竭才。
空说轮中有天子,不知何处是楼台。
终忧明夜云遮却,且扫闲居坐看来。
玉兔银蟾似多意,乍临棠树影裴回。

晨兴散步和徐雪梅女士

曹家达曹家达 〔清代〕

晓凉露气浮苍藓,雨后波光泛绿池。啼鸟不知春去感,林阴如幕草如丝。

作者的其它诗文
© 2023 三哈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