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遗黄琼书

李固 李固〔两汉〕

  闻已度伊洛,近在万岁亭。岂即事有渐,将顺王命乎?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间。”盖圣贤居身之所珍也。诚遂欲枕山栖谷,拟迹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

  常闻语曰:“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近鲁阳樊君被征初至,朝廷设坛席,犹待神明。虽无大异,而言行所守无缺;而毁谤布流,应时折减者,岂非观听望深,声名太盛乎?自顷征聘之士胡元安薛孟尝朱仲昭顾季鸿等,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听说你已经渡过了伊水和洛水,来到离京城不远的万岁亭,莫不是你应聘的事有所进展,正准备接受君王的任命了吗?所以孟子曾经认为:“伯夷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的做法太狭隘,而柳下惠在鲁国做大夫时三次被贬而不辞去的行为又过于不知自重了。”所以,解经的《法言》上说:“为人做官既不学伯夷那样过分清高,也不要学柳下惠那样自轻自贱,应该在他们二者之间采取适中的态度才是。”这大概是古圣先贤们所珍重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吧!假如您实在愿意追求以山为枕以谷为屋的隐居生活,仿效巢父和许由的超尘拔俗的避世行为,这样的话,您拒绝征召当然是可以的;倘若您觉得应当出来辅佐皇帝拯救百姓的话,那么,现在参与政事正是良好时机了。自从天下有人类以来,社会上的政治总是好的少而坏的多,假如一定要等到像尧舜那样的圣明君主出来,这样,做为治理天下的有志之士便永远也没有从政的一天了。

  我曾经听得古语说:“高细的东西容易折断,洁白的东西容易污染。”《阳春》《白雪》那样高雅的曲调,能够跟着唱和的人一定很少。一个有盛大名声的人,他的实际就很难和他的名声相称。近来鲁阳的樊英应皇上征召刚到京城,朝廷就为他建筑高台,设置坐席,像供奉神位一样地接待他。他虽然没有表现出非常奇异的地方,但言论和行为都能遵循一定的规范,也没有什么缺陷和错误。然而,诋毁和诽谤樊英的言辞便散布流传开来,他的名望也顿时降低下来,难道不是大家对他的印象太深和期望太高,声名太盛了吗?近来朝廷征聘的名士,如胡安元薛孟尝朱仲昭顾季鸿等人,他们做官的功业都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因此,社会舆论都说这些隐居不仕的人是些专门盗取虚名的没有本事的人。我希望先生您能大展宏图,做出使人惊叹的大事业来,用它来彻底洗刷掉这些话带给名士们的耻辱吧!

注释
度:同“渡”。
伊洛:伊水和洛水,两水均在京城洛阳之南。
万岁亭:在今河南登封县西北,相传汉武帝登嵩山,闻山上有三呼万岁声,故名。
即事:对当前的事件,指朝廷征召。按,黄琼被征后,路中称疾不进。
渐:心动。“渐”是《易》的卦名,象征“徐缓的运动”,故引申为不再固执原意。
君子:指孟子。引号中的句子见《孟子·公孙丑》。
伯夷:殷商时孤竹君之子,殷亡后,不食周粟,与弟叔齐饿死于首阳山。
隘:心地偏狭孤僻。
柳下惠:名展禽,春秋时鲁国人,曾在鲁国做典狱官,三次被罢官,仍不离开鲁国。《论语·微子》记孔子的话,说伯夷“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说柳下惠“降志辱身”。
恭:庄重,自尊。
传:解释儒家六经的著作称之为“传”。引号中的句子见扬雄《法言·渊骞篇》。
夷惠:指伯夷柳下惠。
可否之间:采取中间态度。意即既不学伯夷的过分偏狭,也不学柳下惠的一味随和。
居身:处世,立身。
珍:珍视,看重。
诚:果真。枕山栖谷:喻在山野隐居。
拟:模仿。迹:行为。
巢由:巢父和许由,相传是帝尧时的隐士,帝尧禅位给他们,他们逃避不受。
斯:这样,指拒绝征召。
辅政:辅佐朝廷办事。
其时:正是时候。
生民:世界上有人人类社会开始。
善政:统治合理,政治清明。
乱俗:统治无方,社会混乱。
志士:有志救世济民的人。
终:永远。
语:成语,谚语。
峣峣:高峻。
缺:折断。
皎皎:洁白。
《阳春》:古代高雅的乐曲。
和:应和,共鸣。
寡:稀少。语出宋玉《对楚王问》。
盛名:大名。
副:符合,相等。
鲁阳:今河南鲁山县。
樊君:樊英,东汉名士,州郡和朝廷多次征召,他都拒绝不应。顺帝永建二年强征到京,仍不肯朝见,用轿子强行抬至殿上,也不肯跪拜,国人对他期望甚高。
设坛席:筑坛安席,形容礼敬。
犹:好象。
神明:圣贤,有智慧的人。按,当时顺帝待樊英如对师傅,拜为五官中郎将,询问朝政得失,恩礼备至。大异,杰出的表现,惊人的谋略。
所守无缺:道德规范上没有错误。
布流:传播。
应时:顿时。
折减:(名声)降落。
观听:指群众以耳目所听察的种种。
望深:期望过高。
顷:近来。
胡元安:与以下三人都是当时被征召的名士。
功业:办事成绩。
采:可取,值得记载。
俗论:世俗的议论。
处士:居家未做官的士人。
纯:专门。
虚声:与实际不符的名望。
弘:施展。
远谟:远大的谋略。一雪:一举洗刷。
此言:指“言处士纯盗虚声”的“俗论”。▲

创作背景

  黄琼(86—164),字世英,江夏安陆(今属湖北人),魏郡太守黄香之子。黄香死后,黄琼居家不仕,州郡屡次征辟都拒绝不应。由于朝廷不少公卿推荐,顺帝派公车征召,黄琼被迫晋京,却又在途中称疾不进:皇帝下诏书令地方政府以礼催他上道。李固久慕黄琼才能,便写了这封信催促,对他寄予很大希望。黄琼后来官至尚书仆射、太尉、司空等。

赏析

  《遗声琼书》是东汉大臣李固所写的一篇书信,为永劝其友声琼识时应征,“辅政济民”而作。汉顺帝永建年间(126),屡次辞谢征召的声琼又被朝廷征聘,当走到纶氏(今河南省登封县),忽称病不行。李固向来仰慕声琼,遂写了这封催促他赶快来洛阳的信。文章先从立身处世着笔,劝导声琼为人应介乎“隘”与“不恭”之间,指出若要“辅政济民”,当今正是时机,用以激励声琼。接着用“峣峣者易缺”六句说明声望太高容易降低,名声过大实际才能就很难相称的道理。并以鲁阳樊君的行事,证实“峣峣者”的“易缺”,“皦皦者”的“易污”;又用胡元安等人的实例申说了“盛名之下”往往是“其实难副”,告诫声琼要有自知之明。最后以恳请对方全赴洛阳任职,彻底洗刷“处士纯盗虚声”的愿望作结,点明写信的用意。全篇既有婉而讽的永劝,又有发人猛醒的鼓励。行文多用侧笔和假设猜测的语句,委婉曲折,动听感人。声琼后来到洛阳任议郎,这封信起了推动的作用。

  全书以自然段落明显地分为两段。前一段是敦促声琼应征;后一段是表示对他寄以厚望。两段的意思虽都是为了劝声琼出来为时局效力,但并非一味催逼;而以在劝勉中带有婉转的告诫。

  第一段给声琼摆出了两条出路:要么不彻底隐居,不问人事;要么不就必须在没有尧舜之君的“乱俗”中作辅政济世的志士。这段里隐隐地含着一点“激将法”:如果不要“拟迹巢、由”,本不该应征上路;既然上了路,说明不是动了用世之心的,就不该中道托病不进。不进,无非是对时局的混乱有所顾忌;而如果政治清明,天下大治,就不需要志士了,这样的敦促就要比一味催逼有鼓动力得多。

  第二段的告诫意味更为浓厚。“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不仅是对已经征辟的那些人的评骘,而以也带有给予声琼以激励和促其警惕的含义。说得直白一点,这段的意思就是,不如果是虚声盗名之士(当然李固认为声琼并非这样的人,否则他就不写信敦促了),那末不不出来也罢;如果不要出来,就应该真正有所作为,以事实证明“名下无虚士”,为国家建功立业,以堵“俗论”之口。那时“纯盗虚声”的人太多了,李固虽久慕声琼,但由于前此那些名实不副的名士的教训,在声琼尚未有宏永远谟的表现以前,李固也不能不怀着惴惴不安的疑虑。因此,这一番历数以前征辟之士的不孚人望的事实,是他感触良深的真实心情的透露,既是一种隐约的告诫,仍然也带有“激将法”的味道,不过表达得曲折婉转而已。▲

猜您喜欢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锦瑟

李商隐李商隐 〔唐代〕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径山玉芝庵主源上人持痴绝老人语录求作行状

赵若琚赵若琚 〔宋代〕

暑入单絺雨压尘,扣门仍喜客来频。
从容为说西来意,庭柏青青正可人。
应密单传的的真,一番举起一番新。
老师末后殷勤语,直下承当正要人。

闻杨和卿在馆中读易不去手赠以诗

家铉翁家铉翁 〔宋代〕

人人读医经,知尊黄与岐。
杨子读医经,乃以羲文周孔而为归。
易中有妙义,医中之奥与易相表里。
六十四卦字字是心法,八十一篇篇篇具易理。
神圣工巧莫向外边求,洁净精微只此本心是。
君观恒卦字之文,左心右日合而成。
心体湛然绝纖翳,日新又新常惺惺。
要之医经本自易经出,前圣作之后圣述。
子以医心会易心,三部九候中间有太极。

寄王甥朝良忧居

何景明何景明 〔明代〕

念尔忧居日,山栖不到城。下帷如董传,闭户即孙生。

苫块冰霜重,鲲鹏羽翼成。人言尔似舅,潦倒愧贤甥。

又再和转庵且置诗话聊答说禅之什

许及之许及之 〔宋代〕

见性元非说,传心岂得哗。三更亲受法,五叶自开花。

虽遇夺衣岭,终摇度橹牙。要知观自在,不异鸠盘茶。

与郛郎作骨董羹四首

释慧空释慧空 〔宋代〕

诗人说尽山中佳,一原春色秦人家。
松自宫商竹自羽,空明楼观溪明霞。
微言到耳万世事,香气熏人百种花。
同栏立尽听吾语,蟹眼汤成催客茶。

烛影摇红·吾菊山翁

陈著陈著 〔宋代〕

吾菊山翁,鹤骖来自蓬云界。平铺心地有天知,楚楚生兰茝。膝下青衫舞拜。更参差、斑衣戏队。清闲无事,门外从他,惊尘飞隘。寿八千年,百分才一朱颜耐。何妨长主翠嵩春,酒约诗盟在。家庆堂前欢会。领霞卮、醺红浅带。是人说道,真吕先生,风流潇洒。

还旧居

戴良戴良 〔元代〕

自我远行游,故庐今始归。
如何廿载间,旧事都已非。
曳杖过比邻,相呼寻故知。
不见垂白翁,但见初长儿。
我园既稍葺,我田亦就治。
种秫酿美酒,拾薪煮豆糜。
一笑集亲朋,相从说暌离。
以之感畴昔,俯仰多所悲。
人生一世中,所忧渴与饥。
力耕给其用,此外更何思。
便当息吾驾,皓首以为期。

偈颂一百六十首 其四十四

释宗杲释宗杲 〔宋代〕

处处真,处处真,尘尘尽是本来人。真实说时声不现,正体堂堂没却身。

清平乐

元好问元好问 〔金朝〕

溪头来去。坐卧沿溪树。管甚人间无著处。已被白云留住。

生平不置肝肠。只今物我都忘。说与山中鱼鸟,相亲相近何妨。

© 2023 三哈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