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凯

袁凯

袁凯,生卒年不详,字景文,号海叟,明初诗人,以《白燕》一诗负盛名,人称袁白燕。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洪武三年(1370)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终“以寿终”。著有《海叟集》4卷。 

生平

  袁凯字景文,江南华亭(今上海市奉贤区陶宅)人,元朝末年当过小小的府吏,博学有才,写得一手好诗。一次在浙南名士杨维桢座上,有人展示一首《白燕》诗,杨对诗中“珠帘十二”、“玉剪一双”等句十分赞赏,袁凯却说,“诗虽佳,未尽体物之妙”,然后呈上自己的《白燕》诗。读到“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仍未归”等句,“维桢大惊赏,遍示座客。”从此有了“袁白燕”这个美称。

  大明洪武三年(1370),袁凯被荐授为御史,成为皇帝的近臣。《明史·文苑》里有袁凯的传略,在短短二百馀字中,除了交代他生平行状外,记述了他一生中的两件大事。第一件属政绩,他看到朱元璋轻易杀戮功臣,便委婉上言:“诸将习兵事,未悉君臣礼,请于都督府延(请)通经阅古之士,令诸武臣赴都堂听讲,庶得保族全身之道。”朱元璋采纳了他用心良苦的建言。

  朱元璋坐稳江山后,疑忌心大膨胀,臣属因一句话或几个字而被杀的不少。因为他剃过光头当过和尚,还做过流寇毛贼,忌讳僧、光等字。生和僧同音,则和贼同音,也犯他的大忌。有位官员因在贺表中有“天生圣人,为民作则”而掉了脑袋。他的杀戮滥而且酷,动不动就腰斩、剥皮。明人笔记《北窗琐语》记载了一件令人毛骨悚然的真事:中山王徐达夫人谢氏,“膂力过人,持铁器重百斤”,跟随朱元璋立过战功。因没有文化,即“未悉君臣礼”,在进宫看望亲姐妹般的马皇后时,无意间说了一句“我家不如尔家(阔绰)”的闲话,使朱元璋大不高兴。“枕边之言,中山宁(岂能)不动心乎!”於是安排妙计,召徐达进宫赴宴。席间皇帝亲自为徐达斟酒,同时告诉他:“今日卿免赤族之灾。”徐达哪里知道,夫人在家里已被御林军武士砍了。袁凯无法阻止皇帝滥杀,但可以让功臣不说错话。“办学习班是个好办法”,史家不没其功,记上了这一笔。

  传略中第二件大事,便是袁凯自己因为一句话而差点丢了老命的经过。“帝虑囚毕,命凯送皇太子覆讯,多所矜减。凯还报,帝问“朕与太子孰是?”凯顿首言:“陛下法之正,东宫心之慈。”以凯老猾,持两端,恶之。凯惧,佯狂告免归。久之以寿终。”朱元璋让懿文太子“练习国事”,“每有大狱,辄付论之”。太子也嫌老子太狠,常想减刑。要让监察御史袁凯来评判孰是孰非,这显然是很难置词的。平心而论,袁凯的回答十分得体。可是,朱元璋认为他“老猾持两端”,祸从天降。

  两端,也叫两可说,即春秋时郑人邓析创立的一种辩术,《晋书》说它“是有不是,可有不可”《淮南子》说邓析“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数难子产之政”。其实例是,有个富户在淆水中溺死了,捞得尸体的人“求金甚多”。双方僵持着,都去请教邓析。邓对死者家属说:“等着,别人家是不会买的。”对捞尸者说:“等着,别地方他是买不到的。”朱元璋认为袁凯用“两可论”来应付他,捉弄他,显然是欲加之罪……正史十分简单,“凯惧,佯狂告免归,久之以寿终。”这十二个字,袁凯的后半生冤深如海,命悬似丝。明代吴郡文人徐祯卿《剪胜野闻》、祝允明《野记》和杨仪《明良记》,都或简或详地记述了诗人艰难屈辱的后半生。华亭学者陆深,本乡本上加上本朝本代,所以他的《金台纪问》最翔实而具体。“太祖怒,下之狱”。三天后又放了他,仍让他当御史,每天临朝,朱元璋就指着他说:“是持两端者!”在这种情况下,袁凯不得不在上朝过金水桥时装疯,“仆地不起”。朱元璋说:“风疾当不仁。”让人用木匠钻扎他身体,“凯忍死不为动”。这样,朱元璋才放他回老家。一回到华亭,袁凯“铁索锁项,自毁形骸”。朱元璋仍不放心,说“东海走却大鳗鲡”,派人到华亭宣旨,“起为本郡儒学教授”。袁凯“瞠目视使者,唱《月儿高》曲”。使者还报说真疯了。朱元璋仍然不信,又派特务跟踪观察。於是,袁凯“使家人以炒面搅砂糖,从竹筒出之,状类猪犬下,潜布於篱根水涯”,然后“匍匐往取食之”。这样,朱元璋才相信他真的疯了,才换得“以寿终”的结局。 ▲

文学成就

  袁凯的诗作,言及现实其少,只于个别篇内有隐晦、曲折的表露。其成功之作多为抒发个人情怀,描述旅人思乡之篇。“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一声新燕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客中夜坐》),远离故土的幽情思绪尽出,情真意切。此类佳品尚有《京师得家书》、《淮西夜坐》等。《客中除夕》中“戎马无休歇,关山正渺茫。一杯椒叶酒,未敌泪千行”,则以飘泊异乡的旅人身份来写战乱之苦。袁凯诗古体学魏晋,近体师杜甫,但并不囿于古人,有自己意境。古风《从军行》、《杨白花》等古朴激越,余韵悠然。律诗《采石春望》、《京师归至丹阳逢侯生大醉》及七绝《淮东逢张十二信》等,都有杜诗浑厚深沉、真挚含蓄之风“流出肺腑,卓尔自立”。何景明等推袁凯为明初诗人之冠。

  袁凯著有《海叟集》4卷,附“集外诗”1卷。此集为明弘治间,陆深得旧刻不全本,与何景明、李梦阳更相删定之本。 ▲

作者《袁凯》的诗文

蒋氏寿萱堂

袁凯袁凯 〔明代〕

湜湜黄浦,东流为莆。
维莆之阳,季硕氏居。
维季硕氏,夙失其怙。
母氏是拊,是复是顾。
是乳是哺,燥湿易处。
不敢笑语,不敢恐惧。
母也劳苦,既长而教。
出就于校,复因复好。
克荷克绍,母也其耋。
嗟嗟我母,如彼昊天。
何以报之,维以永年。
烨烨芳草,树之于阴。
翼翼高堂,匪高且深。
维此芳草,其气扬扬。
母氏覯止,其忧乃忘。
既忘其忧,其乐悠悠。
无有灾咎,维康维寿。
维寿其何,如山如河。
不竭不磨,寝食具宜。
水有游鲤,陆有粳米。
烹炙淅洗,甘膏氵修。
酌此春醴,于堂之北。
于堂之北,旦旦若是。
曷其有既,我歌我诗。
置之于楣,告尔后来。
告尔后来,季也可仪。

陪陈应奉诸公宴马氏西园

袁凯袁凯 〔明代〕

画楼临晓日,青盖度行云。
歌吹三春好,宾朋四海闻。
絮嫌飞燕态,花妒绿珠裙。
曲误谁能顾,周郎思不群。

赋得绿珠

袁凯袁凯 〔明代〕

于越山水秀,自古有名娃。
绿珠虽后来,声名天下夸。
明珠动盈斛,轻绡亦论车。
众人不能得,独向石崇家。
名园临紫陌,高楼隐丹霞。
文犀饰窗槛,白玉缀檐牙。
为乐未及终,奇祸忽来加。
厚意何可忘,微命何足多。
委身泥沙际,终令后世嗟。
殷女曾灭国,周褒亦乱华。
古人已如此,今人将奈何。
犹胜中郎女,清泪湿悲笳。

己未九日,对菊大醉,戏作四首

袁凯袁凯 〔明代〕

老夫爱此黄金蕊,儿子须将白酒赊。
直到残阳下天去,更添灯火照欹斜。

徐子修画山水歌

袁凯袁凯 〔明代〕

夏家高堂生昼寒,徐卿画图墨未干。
深山大泽贮烟雾,黑处似有龙蛇蟠。
襄阳小米师董原,妙处不受绳墨牵。
顷刻万里皆自然,房山尚书世称贤。
化为白云满晴巅,李家将军极清妍。
畏避退缩不敢前,至今海内人争传。
卿惟得此二家意,损益往往无凝滞。
意思元居造化先,笔力正在苍茫际。
前年为客写林麓,百道飞泉出幽谷。
老夫醉来不敢眠,深虑波涛卷茅屋。
长堤曲阪路如线,远入深林时隐见。
水上人家不闭门,门外幽花满芳甸。
徐卿徐卿我所慕,廿载相看发垂素。
安得潇湘千尺水,更画城东种瓜处。

诸公携酒苏台饯别醉归海上作此奉谢

袁凯袁凯 〔明代〕

吴王洲上百花开,花下人人劝酒杯。
醉卧春江三百里,不知月过海门来。

村居怀京下一二友生

袁凯袁凯 〔明代〕

罢职非能吏,归田即老农。
有诗聊度日,无字可书空。
白发将谁念,黄粱且自舂。
故人能问讯,家在五湖东。

早出田所

袁凯袁凯 〔明代〕

愧无经济术,徒有茂异名。
行游三十年,不见有所成。
归来得荒地,僶俛始学耕。
方春多云气,甘雨亦时行。
大泽含澄澜,沟浍皆满盈。
清晨出门去,路与烟雾并。
庶几望秋实,敢怀勤苦情。
日午有浊醪,挥汗且复倾。

古意 其十九

袁凯袁凯 〔明代〕

幽谷有贫士,白发被两肩。人事既乖互,年运亦迍邅。

敝屣久不缝,短褐夙已穿。读书虽闻道,好酒况无钱。

常遭富人笑,岂有贵人怜。我闻齐景公,千驷亦徒然。

夷齐饿西山,后世称圣贤。

赋得泰伯庙送倪元镇

袁凯袁凯 〔明代〕

剪商肇基迹,传季思逮圣。
兄弟逃荆蛮,让德一何盛。
千家聿来从,勾吴始开境。
遥遥至裔孙,欲大心逾骋。
深宫贮妖丽,高台瞰遐迥。
既拒伍胥忠,还甘太宰佞。
邻邦树仇怨,上国肆争竞。
社稷终变迁,轩楹独完正。
相传在闾里,洒扫改严净。
岁时具牡醴,歌舞劳送迎。
楚鬼久无食,越魄谁将籥。
强暴有湮晦,圣哲无终竟。
於焉送将归,舟舻得依并。
是时春气和,氤氲满芳径。
渚花动幽彩,汀莆发深靘。
江水去不息,烟霞日将暝。
敛衣拜阶下,怀哉起孤咏。
© 2023 三哈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